
一直治不好的不是病,而是情绪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:
正吃着饭,接到电话听了件坏消息,立刻食欲全无;
明天要在领导同事面前做汇报,前一天晚上就开始胃痛,一抽一抽的;
工作压力一大就胀气嗳气(俗称打饱嗝),影响睡眠。
然而过了这段时间,病情就自然好转,可等到下次任务布置下来,胃病又会复发。
问了问周围的小伙伴,十个里有八个说自己胃不好的。
有人西医治过,中医也换了不少,三天两头吃药,依然没有明显改善;
有人胃镜做了好几次,到处问医生查资料,就是好不了,整个人都要抑郁了。
甚至不少人年轻人调侃,“我看起来活着,但胃已经废了”。
讲真,胃不好,有一部分原因确实是生活习惯“作”出来的。
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:胃的失常,更多时候都是情绪在捣鬼。
我们常说:
胃肠道是我们的第二大脑,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。
年轻人工作压力大,生活节奏快,在焦虑、紧张等不良情绪的蔓延下,胃黏膜防护能力下降,成了胃病年轻化的最重要原因。
更直白点说:
年轻人胃不好,其实就是被压出来、被气出来、被卷出来的。
4月9日,《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》正式发布,《报告》显示:超九成打工人受胃健康问题困扰。
胃是一种情绪器官,一直治不好的其实不是胃病,很可能是情绪。
2
胃病的尽头是焦虑
一个人的情绪好坏,不仅会影响外在的神态,也会影响身体内部的器官。
事实上,情绪影响的又何止是胃。
就像我们形容难过会说“撕心裂肺”,表达害怕会说“胆战心惊”;
生气时会感到“怒火中烧”,痛苦焦虑时会“回肠百转”......
有人说:身体不仅是灵魂的容器,还是情绪的容器。
你的每个情绪,每一个感受,都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。
01
有一种工伤叫过劳肥
综艺《你怎么这么好看》中,有一个胖胖的北漂姑娘,叫姜丁天。
她的生活,是当代“社畜”的真实写照,作为一名培训讲师,姜丁天经常加班。
深夜23:00下班,回家路上,还在工作群里收发消息。
凌晨00:00到家,来不及洗漱,继续研究讲师的直播模型。
时间上的紧张,让她只能靠暴饮暴食,来宣泄工作积累的压力。
一个冬天,胖了30斤。
当嘉宾说她这是过劳肥时,她只能苦笑着调侃自己,“我这是因工负伤。”
这种报复性的吃吃吃,其实是过度劳累、压力太大引起的“情绪性进食”。
面对生活、工作、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,逃不开,也解决不了,只能用吃来暂时缓解。
现实中,“情绪性进食”的类型远不限于此。
空虚寂寞型:“晚上好无聊,好无趣,就想点个鸭脖磨磨牙。”
自我犒赏型:“刚刚完成一个大项目,晚上一定要好好吃一顿,犒劳自己。”
回避情绪型:“和男友吵架了,必须大吃一顿!胃填满了,心就不难受了。”
节食后遗症:“自从开始减肥,以前看都不看的蛋糕,现在看到就走不动路了。”
情绪性的进食,不再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,而是缓解心理上的饥饿与不适。
但是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,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修复。
如果上顿还未消化,下顿又填满胃部,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,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。
胃大量分泌胃液,会破坏胃黏膜,极易发生胃穿孔、胃糜烂、胃溃疡等疾病。
02
过劳瘦,另一种情绪极端
我有一个朋友,考研期间压力特别大,每次一到饭点,就魂不守舍。
看似在吃饭,可脑子里却满满都是刚背的单词和刚学会的公式。
嘴里的饭,一点儿味道都没有,几个月下来,瘦了整整20斤。
考试当天靠着一瓶葡萄糖才熬了过来。
这就是过度劳累与压力引起的“情绪性厌食”。
虽然情绪性厌食不像厌食症那样危险,会把人活活饿死。
但它依旧给人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,并且让人陷入无人理解的境地。
就像知乎网友说的:
“亲朋好友只知道让我多吃点,却不知我也想吃,但真吃不下啊!”
日剧《侠饭》
其实,无论是情绪性进食还是情绪性厌食,都是把食物当成舒缓情绪的工具。
区别在于:前者,是用吃来转移注意力,回避掉让人不舒服的情绪。
而后者,是内心已经积压了太多情绪,只能用拒绝食物的方式,来拒绝情绪再次进入体内。
可“情绪性厌食”容易共患其他疾病,如抑郁症、强迫症、焦虑症等,共患病对情绪会产生影响,使自身处在情绪糟糕、低落、不佳的状态。
03
过于紧张导致拉肚子
在压力、愤怒、抑郁等负面情绪下大多数人都有过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甚至腹泻和便秘情况的发生。
其实,这是一种典型的脑肠轴中大脑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。
我一个同事,很少跟别人提起这件事:
“你就想,十几年来,几乎每天都在犯急性肠胃炎。哪都不敢去。”
她说,甚至这些年没有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。
韩剧《兄弟今天也很和睦》
一位医生说她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:
肠胃本来就有问题,一旦情绪紧张,肠胃就会敏感。
从医学角度来说,同事这种“憋不住屎”为主要特征的肠易激综合征,属于功能性胃肠病。
胃肠敏感的人,承担过多压力,胃肠就成了焦虑的第一出口。
3
不再要让胃成为心灵的垃圾桶
在恶性循环已经形成的时候,指责自己往往是没有效果的。
我们需要回到起点,看看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情绪。
要知道,吃下的是食物,咽下的却是委屈、愤怒、焦虑和痛苦。
但你的情绪,不应该被如此粗暴地对待。
要想肠胃好,这3点要做到。
01
区分生理饥饿和情绪饥饿
我们首先要区分,你是因为饿才去吃(生理饥饿),还是为了缓解情绪不适(情绪饥饿)才去吃。
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,就要引起注意了,很可能是情绪型饥饿搞的鬼:
- 1、饥饿感并不在胃里,而是对舒适食物的渴望;
- 2、吃完后的饱腹感并不能让你得到情绪上的满足;
- 3、甚至是在吃完后感到后悔、内疚。
如果你还是不能很好的区分,可以尝试将进食的心情写出来。
比如:
你吃了什么或想吃什么;发生了什么让你不开心;
你吃东西之前的感受;你吃的时候的感觉;你吃完之后的感觉。
在记录一段时间后,你会找到情绪化进食的触发点,了解什么时候自己最容易进食,以及可能在逃避什么情绪。
当你开始正确识别生理饥饿还是情绪饥饿时,你就有能力选择是否要用食物来填补这种饥饿感了。
02
寻找情绪化进食的替代方案
光了解自己的情绪触发点还不够,我们还需要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抚慰情绪。
经常听人说起:“没有什么痛苦,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那就两顿。”
但也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:
逃避虽然有用,但不会一直有用。
因为每一次试图用食物来拯救自己后,就会陷入新一轮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。
所以,下次当你被老板责骂伤心时,你可以不用流着眼泪一通豪吃。
你可以试着给要好的闺蜜或哥们打个电话,在电话里一起痛骂黑心老板。
当你下班之后乏了累了,不一定要靠大吃一顿安慰身心。
你可以试着点个香薰,喝杯小酒,来个泡泡浴,早点上床进入梦乡。
当你夜里空虚寂寞无聊时,薯片、披萨、冰激凌不一定能填满你的心。
试着看一本书、一部电影或是一个搞笑短剧,可以让你踏实和放松。
其实,什么方式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开始有意识的去改变你不良的饮食习惯。
03
吃饭时,别带着情绪
生气时大吃大喝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,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,极易发生胃炎、胃穿孔、胃溃疡等疾病。
因此,生气时不要勉强自己大吃大喝。
我们可以练习正念饮食,也就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用餐的乐趣上,减少暴饮暴食。
首先,当你买菜、做饭、和品尝美食时,要调用起你所有的感官,去闻、去看、去尝、去触摸。
然后,吃饭前深呼吸几次,观察自己的坐姿和状态,以及一起吃饭的人和周边的环境。
当食物摆在面前时,你要花点时间去欣赏它,观察它的颜色、味道;
把食物放进嘴里的时候,注意它的口感,牙齿咀嚼的感觉,以及它的味道。
最重要的是,你要慢慢吃。
时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,同时也密切注意身体的饱胀信号,以便随时停下,避免暴饮暴食。
4
如果你所有的坏情绪,都让身体来承担,终有一日,它会承受不了。
所以,不要把身体,变成心灵的垃圾桶。
正视和拥抱自己的情绪,对自己视若珍宝,终有一天,你会发现:
你对自己的好、接纳与关怀,身体都会帮你记得。
